为什么我们钱赚的越来越多 却还是买不起房子?

2017-10-16 16:16 来源:本站

在经济杠杆下,每个时代里,总有一样东西是我们倾其所有也买不起的;

只是这个时代,买不起的是房子。

一、80年代的电视机

80年代,流行“万元富”一说(按人均来算抵现在的40万左右),家里有电视是富裕的标志,不但能成为全村羡慕与“亲睐”的对象,每当夜幕降临,老远的邻居都会自带小板凳聚集在有电视的人家,热闹得跟开联欢会似的。直到今天,仍然很怀念那时的邻里关系。 当时的人均收入才30-40块钱(农村收入更低,甚至温饱都未解决),而一台黑白电视至少要五六百。到后来彩电出来都在千元以上,相对当时的收入,不吃不喝也要几年的才能买得起。 那时人们还处在刚解决温饱的状态,对基本需求以外的东西,似乎还没有过多的欲望。 而到90年代,电视机开始普及走进每个家庭,人们收入在上涨,而电视机的价格却越来越平民化。

二、手机的始祖“大哥大”

80年代末,90年代初,“大哥大”进入中国,也意味着中国步入了移动通讯时代。 这种砖头似的重量级电话,除了打电话没有别的功能,而且通话质量不清晰,常常要靠喊,一块大电池充电后只能维持30分钟,虽然如此,这样一块“砖头”卖价达2.5万-3万,甚至更高达5万一台。 记得在90年代初,家里建了一栋平房才花1万多块钱(当时建房基本无工钱支出,主要以材料钱为主)。 “大哥大”的高价让一般人望而却步,就是中小企业买得起的也不多。所以在那时,“大哥大”也只有富人才用得起。 适当时拿出来,拉出长长的天线,花上一元一分钟的话费,在人群里喊上一句:“喂!喂!听不清,你再说一遍。”便引来无数惊羡的目光。那个年代的人们很淳朴,从不隐藏自己对别人的仰慕之情。 时代变迁,发展后的手机,人手一台,并可轻松换新,感谢这样一个物质社会发展的时代。

三、90年代一辆汽车抵当时2套房子

90年代,一辆普通车售价在20万左右,买车的钱,能够在小城市买几套房子,而且当时买车是不能贷款的。 即便是在深圳20-30万,也能买到一套100平左右的房子(90年代人均工资在1000元/月左右)。 当时富人的时尚标配是:一辆桑塔纳、手握一台大哥大,戴上一幅墨镜,再配个金项圈,决对的“土豪”。 人们的出行以自行车、走路,还有拉东西的拖拉机为主。老师常和我们讲,未来,你们人人都可以买得起车、买得起手机……,现在觉得老师太有眼光了。 时至今日,回头看当时我们买不起的东西,都已被房价甩出了一大条街,满路跑的汽车需要以限购号牌来控制。 四、 吃一辈子饭的钱也买不起现在的一套房 2000年后,房地产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地产黄金时代,房价也是一路高歌猛进,以深圳来说,从2000年的5千/平左右的均价,到现在5万/平左右的均价,16年的时间造就了买房造富的神话,因此也更多人买不起房子。 “买房本来就是一个低频的交易,一辈子可能买一套或是两套房,或是一套也买不起,一辈子吃饭的钱也不及现在一套房子的价格。” 从电视到汽车,人们的对其它物质的需求并不如房子来得迫切,“衣食住行”作为最基本的生活层面需求,其中“住”已经渐行渐远。 事实上,基本需求一但被“卖”的功能所左右时,其价格必定高涨。 我们无法预知,未来除了房子之后,还有什么东西是我们倾其所有也买不起的,剔除物质,或许精神层面更无价。 就像我们现在越来越不会去在意别人背的是LV还是艾玛仕,需求喜好也越来越偏向于小众化。

希望有一天,房子能像我的老师说车子一样“以后人人都买得起”!

因为,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才能俱欢颜!

相关新闻